中医体质辨识系统的应用探讨
中医体质辨识及中医“治未病”的概念及意义
中医健康服务的特点之一是针对服务人群提供个体化医疗与个性化诊疗方案。基于中医健康服务管理系统,对服务对象个性化信息进行分析,并提供与之符合的个体化服务方案,在中医传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提供详实可靠的预警信息,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为探索个体化医疗和个性化诊疗服务新模式和新机制奠定数据化基础。
中医体质辨识系统是借助中医体质标准化量表进行初步的体质信息收集,其次通过专家对受检者的舌象、脉象等的观察进一步收集评判数据,然后经计算机将各种数据进行综合的统计分析,得出初步体质辨识结果。
“治未病”是通过对未病状态的个体进行治未病的干预,防止疾病发生,而使人类能保持健康状态;健康管理是通过疾病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和干预使接受管理的个体保持或获得健康。
现代医学的体检注重指标,注重量化,注重实质的病变,而中医体质辨识注重从人整体的把握,即便没有明显的指标异常,但从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出发,仍然能透过表面发现本质的问题,因而对于感觉身体不适,常规体检查又查不出任何问题的亚健康人群尤其重要。
中医体质辨识系统的建立
中医对体质的测定,主要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分别为每种体质设立 7~8 个代表性体征,个体感受从无到最重共5个层次,并对应1~5 分,用来增加体质辨识的准确度。
中医体质辨识系统还针对9种体质分别进行了研究,除了对体质进行相应的解释外,还为每种体质分别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保健方案,包括:体质说明、宜食用与慎食用食物、药物调养、药膳建议、体育锻炼、保健穴位(针灸、拔罐)和起居建议等,帮助患者更加了解自身体质,以及如何在饮食、运动、用药等方面配合。
中医体质评估系统通过对受检者进行问卷机制的回答,结合传统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体检者进行信息的采集,依据标准化体质辨析量表,对其体质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估。体质评估后输出的报告中包含多种建议,几乎涉及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受检者有了更多的选择。
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在中医“治未病”中的应用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布研究报告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能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领域,而应以人类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人体1/3的疾病通过预防保健可以避免,1/3可以通过早期发现有效控制,剩下的1/3可以通过信息的有效沟通提高治疗效果。”这与《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相一致,而“治未病”也与当前通过“健康管理”对日常保健进行干预,从而预防某一种疾病的发生的理念倡导不谋而合。
中医体质辨识系统通过相关信息采集、体质的测定、体质的评估,从而通过建议、随访、教育等形式实现健康的改善。中医体质辨识系统与体检系统的集成,达到量质的综合分析。体检系统通过各种西医检查可以明确被检者的身体状况及疾病状态,通过嵌入中医体质辨识系统,根据体检者平日饮食习惯、睡眠习惯、运动习惯、家族史、舌苔等情况,分析得出体质,给予相应的生活指导。
例如失眠患者,在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的同时,告知患者可采取自我按摩一组穴位:百会、太阳、风池、翳风、合谷、神门、内外关、足三里、三阴交、涌泉。按摩次数以失眠程度为准,会得到更好的改善。中西医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特色的个体化预防、保健及相关诊疗的健康服务。
中医体质辨识系统在中医“治未病”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了中医辨证施治,辨质施养,侧重根本,重视预防,防于未然,强调整体化和个性化,通过身心两方面的综合调养的健康管理优势。
中医在诊断方面缺乏客观、定量的指标, 就象脉诊和舌诊,全凭医生的主观感觉和经验。由于以上诸多原因使得中医的病历资料难免出现误差, 给中医临床治疗、研究、经验总结和病历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中医体质辨识系统规范化研究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中医体质辨识系统 中医体质辨识仪 儿童综合发展评价系统
编辑精选内容:
上一篇:中医体质辨识仪—您身边的养生专家
长按另存为,然后打开微信扫一扫